MPA講座:新常态:經濟增長的新階段——2015年全國兩會政策解讀

發布日期:2015-04-24

浏覽數:

    4月21日,受我校MPA教育與管理中心邀請,中共海澱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許雲博士為我校MPA學員作了題為《新常态:經濟增長的新階段——2015年全國兩會政策解讀》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文9455澳门新葡萄院長助理俞文華教授主持,馬勝強博士、張學藝博士以及文9455澳门新葡萄2014、2015級MPA學員、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共80多人參加了此次講座。

11.jpg

    許雲博士的講座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包括:兩會熱點介紹,如何認識新常态,新常态下經濟發展與增長的極限。
    講座的第一部分,許雲博士詳細梳理了2015年兩會的熱點話題及其政策含義。首先,他介紹了2015年兩會熱議話題,對養老、民生、教育、醫療等經典話題進行了啟發性的解讀。其次,許雲博士詳細分析了新華社“開炮”的突出話題,包括土地出讓金、涉農補貼、科研經費、城市停車費、高速公路收費等十個方面。再次,他列舉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一些“奇葩”言論。第四,基于這些代表的言論,他提出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代表性的理性認識和思考,認為應對代表的資格進行更嚴格的限制,以提高其參政議政的能力。最後,許雲博士對當前改革争論的四個焦點進行了政策意義上的評析,分别是關于國企定位和改革出路争論、關于如何看待市場及其決定作用、政府如何更好發揮作用、關于打破行政壟斷的争論。
    講座的第二部分,許雲博士詳盡論述了對“新常态”的認識。他指出,盡管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但“新常态”在宏觀經濟領域被西方輿論普遍形容為危機之後經濟恢複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就我國而言,2013年,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适應新常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态。國家領導人對于經濟發展“新常态”的表述,進一步确認了中國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由于處于經濟發展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負面效果消化期的“三期重疊”階段,中國經濟已悄然進入新“拐點階段”,目前的挑戰來自“增長減速”和“結構調整”,經濟運行中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凸顯。為此,經濟結構調整,應逐漸形成中速增長新常态、新增就業不斷擴大新常态、全社會創新創業新常态以及利益結構和社會結構新常态。
22.jpg
    講座的第三部分,許雲博士介紹了經濟增長極理論及該理論在我國的應用前景。許雲博士指出,增長極是圍繞推進性的主導工業部門而組織的有活力的高度聯合的一組産業,它不僅能迅速增長,而且能通過乘數效應推動其他部門的增長。因此,增長并非出現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這些增長點或增長極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對整個經濟産生不同的最終影響。以此為基礎上,許雲博士回顧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動态發展過程,指出由于我國典型的發展中大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這一國情和區情,決定了我們應該采用以增長極理論為基礎的非均衡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為此,許雲博士提出,首先,辯證認識經濟增長極限,既要認識到經濟增長存在極限,也要認識到技術進步可以使經濟增長趨于“無限”成為可能。其次,我國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到極限,特别是先增長後治理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已到極限,經濟結構轉型“迫在眉睫”。最後,新常态開辟中國經濟增長新天地。在我國國民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的背景下,通過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同時創造新常态下的新的改革紅利,通過“一帶一路”與周邊開放、13個新特區建設、創建亞洲投行等一系列戰略措施,發展中國大國崛起中的經濟大格局。
    許雲博士的講座深入淺出,具有結構嚴謹、緊跟前沿的學術特色,赢得了在場師生的熱烈掌聲。講座尾聲,針對部分師生提出的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北京市城市規劃、黨内民主等問題,許雲博士一一作了精彩的回答。最後,俞文華教授對講座作了總結發言,并對許雲博士表示了感謝。
 
附錄:許雲博士簡介
許雲,管理學博士,副研究員,中共海澱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主要研究方向與興趣為中共黨史黨建、公共管理。曾分别在吉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就讀,分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8年以來,分别就職于湖北省黃石市鐵山區法院、北京市委研究室、中共海澱區委宣傳部、海澱區黨史地方志辦公室和海澱區委黨校。曾參與海澱區委多項重要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發表論文及專著多篇。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