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19:00,9455澳门新葡萄第186期星期四人文講座在校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潘綏銘教授為到場同學們作了題為《當前中國性文化》的報告。

潘綏銘,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潘教授在中國創立與推廣了性社會學,在多項實證研究的支持下,奠定了該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框架,創立了“初級生活圈”、“性産業”、“性化”等基本概念。同時,潘教授論證了“性”的社會屬性,即揚棄“性的醫學化”,在“初級生活圈”的曆史發展與社會現實中,在情境、互動與變化中,讨論“性”的種種現象及其意義。
不到18:30,慕名前來聽講座的同學陸續進入學術報告廳,接近19:00學術報告廳已座無虛席。在此次講座中,潘教授結合他多年調查統計的大量真實數據,從“元幸福”,“性革命”,“性、愛情、婚姻的相對分離”,“浪漫情愛與夫妻恩愛的沖突”,“性生活中的根本矛盾”,“社會性别的多元化”六個方面闡釋了中國當前的性文化,為同學們認識自己和他人打開了另一扇窗。在第一部分“元幸福”中,潘教授向同學們闡釋了“元幸福”的基本概念,并通過社會學調研數據向同學們解釋提出“元幸福”這一概念的意義;在第二部分“性革命”中,潘教授列舉了造成當前“性革命”的主要推動力,并梳理了“性革命”帶來的結果;在第三部分“性、愛情、婚姻的相對分離”中,潘教授對當前社會上各種“多伴侶”現象進行了剖析,指出了當前性、愛情和婚姻相對分離的發展趨勢;在第四部分“浪漫情愛與夫妻恩愛的沖突”中,潘教授向同學們講解了西方浪漫情愛觀與中國夫妻恩愛觀的區别,并用這樣一種文化差異解釋了中外對待男女關系的諸多不同的文化現象;在第五部分“性生活中的根本矛盾”中,潘教授通過社會學調研數據揭示了當前性不協調的主要原因以及“性生活質量普遍不高”的現實情況;在第六部分“社會性别的多元化”中,潘教授認為性的生理機制和性的心理感受是沒有差别的,對“性本無别”的性社會學命題進行了論證。潘老師诙諧、幽默的講解過程不時引發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講座結束後的問答環節中,同學們更是異常活躍,雖然由于時間原因,提問數量有限,但是潘老師的答案為很多同學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
此次講座講述了當前中國性文化現狀以及人們對于當前性文化的情緒反應及其背後的道德命題,概括了當前中國性社會學的前沿研究成果。潘綏銘教授以通俗的語言和易懂的案例,深入淺出地将敏感的性社會學問題闡釋清楚,讓同學們感受到了性社會學的獨特魅力,開闊了自己的知識視野,為大學生們正确認識自身、認識愛情、認識婚姻提供了有益的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