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階段是人生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在這個時期,大學生也面臨着諸多問題,對于新入學的大學生更是如此。為了幫助新生盡快适應大學生活,順利實現由“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轉變,文9455澳门新葡萄依托專業優勢,加強專業資源與學生工作的有效互動,充分發揮社會學系的師資力量、專業優勢和優秀學生的朋輩互助作用,以“貝殼彩虹路:新生成長與發展小組工作”為依托,兩年來,針對大一新生開展适應教育,幫助新生認識大學、适應大學、融入大學和規劃大學,取得了積極成效。
思路設計
大學新生适應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學新生的适應能力,使他們更快、更好地适應大學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院依托專業資源,強化專業資源與學生工作的良性對接和融合,着力構建新生适應教育的小組工作模式,并組建成立了9455澳门新葡萄貝殼青年社工,統籌推進新生成長與發展小組工作。小組工作在社會學專業師資的全程指導下,在貝殼青年社工的具體組織下,由社會工作專業高年級優秀學生,結合專業理論與小組工作方法開展。小組工作以班級為單位,與學生工作部部署開展的新生研讨課進行對接,本學期開展了5類主題,7次小組活動,在學院社工實驗室進行。在具體内容設計上将學校倡導開展的“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和“誠信教育”,将“積極聆聽”、“獨立思考”、“同理心”、“和平溝通和調解”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溝通和交流技能融入到小組工作活動中。
實施過程
依托專業優勢、加強多方聯動,做好小組工作的科學設計
整合師資、學工和朋輩力量,構建“三位一體”工作機制。成立由社會學系主任時立榮教授社工專業大三“機構實習”課程,招募遴選社工專業大三優秀學生組建小組工作執行團隊。
利用社會組織專業資源,加強小組工作者的技能培訓。利用專業聯系,争取到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青少處對小組工作的支持。9月初,學院組織了20餘名小組工作者和5名基層學院輔導員參與“青年同伴教育”專場培訓活動。活動曆時7天,通過一系列遊戲和情景模拟訓練,提升了小組工作者專業技能,也為适應教育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建立小組工作效果評估體系,加強小組工作的過程控制
建立小組工作實時記錄機制。小組工作者根據“機構實習”課程要求,填寫《社會服務機構實踐與督導記錄表》,從小組工作者自身角度對每次小組活動進行評價,發現自身問題并探讨解決方案。每次小組結束後,要與下一個小組的工作者進行交流溝通,商讨發現的問題,共商解決的措施。
建立小組間歇交流研讨機制。每次小組活動結束後,社會學系主任、“機構實習”課程負責人時立榮教授和學院、學院學生副書記、新生輔導員與小組工作執行團隊對每次小組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總結和研讨,針對發現的疑難問題,由專業老師予以解答,提供專業性的意見建議。
借鑒專業方法,加強小組環節評估。通過資料收集、工作者觀察、面談等方法進行組前計劃評估;通過前期問卷調研方法進行小組需求評估;通過小組工作者活動記錄、書面評估表等方法進行小組過程評估;通過小組成員“心形反饋卡”、督導(老師)評估和工作者自我評估等方法進行小組效果評估。
切合學生需求、突出朋輩輔導,紮實推進小組工作開展
小組工作針對文9455澳门新葡萄和化生學院2014級新生,開展5類主題,7次小組工作。在新生軍訓回來後的第一周開始,每周進行1次,時長約90分鐘左右,分為遊戲暖場、主題互動和收獲分享三個環節。
主題一:“相識在今天”——建立信任感
通過“我是我知道”、“找朋友”、“我說你做”、“大風吹”等活動,讓組員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增進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在“我是我知道”遊戲中,将班級分為兩組進行傳話競賽,即一個同學介紹自己的名字和特點并重複上一個人的名字和特點,用時最短的小組将會獲得小組帶領者精心準備的獎勵。在“大風吹”遊戲中,吹風者說出在場組員中部分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則具有該特征的組員迅速離開座位尋找另一個座位,由于座位比班級人數少一個,沒有找到座位的同學進行自我介紹并展示自己的特長。活動最後,小組工作者和組員要一起商讨小組規範,并承諾共同遵守。
主題二:“我有一個家”——找到歸屬感
通過組員配合完成某項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如“扔繡球”、“翻山越嶺”等,增強組員的團隊意識、信任感與親密感。其中“扔繡球”活動,雖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能激起組員的參與興趣和熱情,在配合過程中總結更好的合作模式,學會溝通與合作,體驗通力合作過程中的成就感;在“翻山越嶺”活動中,組員間無法直接溝通,隻能通過非語言的方式交流,如感受對方、提供便利、信任暗示等來達到保護對方的目的,讓組員體驗被保護和被信任,加強彼此認同,感受歸屬感。活動結束後,組員分享此次小組活動的收獲和感受。
主題三:“緣來就是你”——認識自我和他人
通過“價值拍賣會”活動,讓組員重新看待自身的品質和特性,評估自己的價值意向;通過“放棄你的”活動,讓小組成員進入一定的情景,深刻切實體會到失去自己最珍貴的人或物的感受,進而重新認識自己人生中重要和次重要的東西,學會珍惜和感恩;通過“貼标簽”活動,引入同理心,讓組員分享活動中的感受,聯系實際,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曆或者看到的類似事件,讓組員自己總結同理心的真正内涵,感受同理心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活動結束後,組員分享此次小組活動的收獲和感受。在“生日驚喜”環節中,在小組原計劃完成之後,小組全體成員為班級某某同學過生日,引導組員體會了班級的團結友愛。
主題四:“我的大學,聽我的”——了解大學生活和專業
本主題安排了兩次小組活動,分别邀請大學新生的輔導員、班主任和同專業、大四保研的優秀同學來參加活動,目标是讓小組成員能對大學的學習、生活和所學專業有一個整體感知。活動中,通過“快指”、“松鼠搬家”等熱身活動,讓分享嘉賓與組員一起進入狀态,營造一個愉快互信的氛圍。在了解大學生活環節中,首先播放2014屆畢業生視頻《青春印記》,引導新生站在他人畢業的時間節點上,感受時光匆匆,珍惜大學美好;通過輔導員和高年級優秀學生的經驗分享以及對自己疑問的解答,讓組員了解大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對于大學生活形成初步預期并分享對未來的憧憬。作為認識大學生活的延伸,在認識專業小組活動中,将“班主任”引入到小組活動中來,班主任在一個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分享大學感受、親近班級同學,并對本專業的學習、發展等新生關注的問題給予解答,在親切互動下增進專業理解和認同。
主題五:“青春在大學綻放”——規劃大學生活
通過“小雞變鳳凰”活動,通過雞蛋變成小雞、母雞、鳳凰、人等一系列步驟來模拟人生的不同階段,讓組員了解到不同階段的任務,領悟不斷接受挑戰、主動适應是人生的常态;通過“夢想之塔”活動,讓組員在小組配合中共同構想一個代表夢想的塔,并用手工予以呈現,整個過程充滿奇思妙想,體現了組員的智慧和團隊凝聚力。活動最後,小組工作者帶領組員回憶前幾次活動,讓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未來的計劃。填寫心形評估卡片,圍繞“我希望”、“我能夠”、“小組我想對你說”等方面,寫出自身的感受和對未來的承諾及憧憬。評估卡承載着大學新生的夢想,将以“時光慢遞”的形式,待大學新生畢業之時作為畢業禮物返回給組員。最後,發放《大學新生适應與成長發展小組工作》評估量表,對活動進行評估。
工作成效
幫助新生更好地适應了大學生活,班級的凝聚力不斷增強。小組工作覆蓋文法和化生2014級10個新生班級,曆時2個月,共舉辦小組活動70次,學生整體參與率在92%以上。結合問卷調查,從總體上看,小組成員對小組活動的滿意度93.4%,對所在團體整體表現的滿意度為88.3%,對小組工作前後班級氛圍改變的滿意度為92.1%。
實現專業資源與學生工作有效結合,專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小組工作與專業實習相結合、專業優勢與新生教育相結合,探索實踐了學院系所與學生工作合作的新模式,社會學系的專業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貝殼青年社工”的成立,為新生适應教育的小組工作模式長效化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實現高低年級學生的有效互動和共同成長,朋輩輔導作用得到充分體現。小組工作是實現朋輩互助、推動師生共同成長的平台。通過不同年級學生間的面對面交流和溝通,實現高年級同學對低年級同學的大學适應的幫扶。同時,也為高年級社工專業學生創造了将專業所學應用于服務他人的高質量實踐平台,小組工作者對專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自身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充分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