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楊燕綏教授做客公共管理大講堂

發布日期:2014-05-04

浏覽數:

    4月30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楊燕綏教授做客公共管理大講堂,為全校師生作了題為《社會保障政策》的精彩報告。報告由文9455澳门新葡萄副院長馮英教授主持。

    楊燕綏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總工會法律顧問委員會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教育部等政府部門專家委員會及國際組織項目專家,北京大學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企業年金評審專家委員會評審專家,國際百科叢書中國社會保障立法專欄作家。本次講座中,楊燕綏教授從個人學習和工作經曆出發,介紹了社會保障政策的基本原理、制度安排與體系建設,并以中國現實為例,探讨了社會保障中的健康保障、住房保障與養老保障等制度安排,反思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之路。
    楊燕綏教授首先介紹了社會保障政策的基本原理,強調這是一門複合學科,需要多重學科基礎。她結合中國的土地與住房問題、醫生和患者糾紛等社會現實,認為十八大提出的國内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雙翻番”,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轉折點,試圖改變隻抓GDP經濟指标的錯位與方向迷失。她強調了社會保障政策中所重視的“福利相關性”問題,提出要“摸好六塊石頭過河”,即“土地、資本、勞工”以及“剩餘、投資、創新”。
    楊燕綏教授指出,社會保障是國家抵禦社會風險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安全的制度體系。構建社會保障的大廈,要以全體公民和居民為主體, 以“生、居、病、傷、老殘、失業、災”這七大社會風險為客體,抓住社會保障的“國家義務、黨的綱領、政府責任”的本質,堅守公平性、持續性、流動性等原則,做好預算與征繳、基金與待遇、支付與服務等制度設計,應用好保險、福利、救助、自儲公助、雇主責任等工具,建設好法律(共識)、政策(方案)、服務(執行)等體系,進而實現克服貧困(公共品)、改善生活(準公共品)的目标。她認為,社會保障内涵的三圈論包含政治圈(民主動機)、經濟圈(理财戰略)、社會圈(和諧社會),3圈靠攏将實現政治民主、國家理财和社會和諧的集合。
    楊燕綏教授介紹了自己近年來關于醫療保障、住房保障與養老保障方面的研究成果。在醫療保障上,中國選擇醫療保險,建立醫保基金,分擔參保者經濟負擔、抑制道德風險、引導醫療資源合理配置、構建協議定價機制。她建議,中國要構建兩維三标五圈醫療服務治理機制。在住房保障上,中國社會面臨确立社會資産、保護投資、禁止投機的挑戰,解決廉租房、首住房、老年社區用地等問題,而政府的責任在于助窮人租房、幫工薪層買房、提供養老用地、允許投資買房、禁止投資房地産。在養老保障上,中國應認識到老齡化社會的現實,在頂層設計的同時,完成結構調整。她認為,中國養老金存在“政策多軌,欠公平;缺乏精算,欠持續;低層統籌,欠流動”等問題,要推動“調結構、建機制、大整合”,進而實現帕累托改進。她總結到,中國社會保障“心中有數,腳下才有路”,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而關系到“居民檔案管理、公共服務體系、行政改革、體制問題”等,這事實上是要實現“服務型政府”。
    整個講座持續了3個多小時。楊燕綏教授時而妙趣橫生,時而語重心長,赢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并引發了我校師生對中國社會保障政策發展的深深思考與廣泛共鳴。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