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行政學院朱岚教授做客文9455澳门新葡萄公共管理大講堂

發布日期:2013-09-24

浏覽數:

    9月24日下午,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教授朱岚應邀到文9455澳门新葡萄做了題為《傳統文化與領導幹部人文素養》的講座。講座由文9455澳门新葡萄公共管理系教師唐德龍博士主持,文9455澳门新葡萄部分教師、MPA研究生、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共60餘人聆聽了此次講座。

    朱岚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文化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做過訪問學者,出版的專著數量頗豐,包括《中國傳統孝道的曆史考察》、《中庸人生學》、《禮法之間: <荀子> 》等。
    朱岚教授總結自己多年來的學術成果和經驗,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為文9455澳门新葡萄的廣大師生闡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兩大人文意識”——道德意識和和諧意識,并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切入點,深入講述了領導幹部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朱教授認為,人文素養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突出的東西,又是當今社會每個個體都需具備的素質,因而有必要将傳統文化與人文素養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尤其是領導幹部的人文素養。
    朱岚教授首先以《三聖圖》開篇,提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構成是儒道佛鼎足而立,既有“道冠儒履佛袈裟,和會三家作一家”的互融,又有“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互補。用一句話總結起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則是“人學”,注重人、以人文為中心。人文的基本精神貫穿于傳統文化之中,包括道德意識和和諧意識。
    接下來,朱岚教授着重闡述了道德意識與和諧意識的内涵與構成。在介紹道德意識時,朱教授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本質上就是一種倫理型、道德型文化,如荀子就曾提出“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從而概括出了道德意識的内涵:修身為本、德教為先,以及内聖外王、修己安人。在闡述修身為本、德教為先時,朱教授對比了中西方一些著名大學的校訓,發現中國大學普遍重視道德教育,而西方大學則更為重視科學教育。在闡述内聖外王、修己安人時,朱教授認為曾國藩是内聖外王的成功典範,實現了修身、齊家、治國的理想抱負。在總結道德意識的内涵時,朱教授提出個體的道德修養目标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随後,朱岚教授繼續闡述了和諧意識的内涵與構成。朱教授認為,我國傳統文化最高的追求就是和諧,十八大報告中也提出了要形成以和諧為核心的價值觀。和諧意識的内涵包括規矩、秩序,多元共生、和而不同,以及天人合一。在論述規矩、秩序時,朱教授特别強調要把和諧與秩序加以區分,和諧是内在的,不同于秩序的外在性,秩序隻是和諧的條件和前提而非目标。在談到多元共生、和而不同時,朱教授認為和諧就是多樣性的統一,“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在論述天人合一時,朱教授指出這是和諧的最高境界,就如《周易》中所提及的“三才者,天地人”。
    最後,朱岚教授還就傳統文化是否仍合乎時宜、信仰是否将取代道德、國學與傳統文化是否等同等問題與學院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
    朱岚教授學識淵博,講座的信息量大,舉例信手拈來、生動有趣,引起了同學們的強烈反響。朱教授還呼籲同學們多多關注傳統文化、修身養性,以便在處理公共事務中也能借鑒傳統文化的精華,起好領導幹部的模範作用。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