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動态與難點 ——方奕做客第203期人文講座

發布日期:2015-06-01

浏覽數:

    5月7日晚19時,第203期星期四人文講座在9455澳门新葡萄圖書館報告廳如期舉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青年研究雜志資深編輯,碩士生導師方奕老師為大家帶來主題為青少年研究動态與難點的講座。
11.jpg
    方奕老師在講座開始前,對此次要講的内容做了簡單介紹,他提到,大學生作為青少年群體中的重要群體,是各方面研究的重點人群,因此進行青少年群體的研究,對社會發展也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方奕老師主要分析了青少年研究的動态,其中包括研究者(機構),研究目标(事物)和研究對象。他用三個具體直觀的表格,向大家展示了青少年研究動态的變化和發展情況。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大學生,表格顯示,大學生對向心理中心投稿的數量超過全體數量的60%。之後向大家舉例介紹了大學生研究的文獻和下載頻次前十的文獻,并從中總結出青少年研究的難點,包括制度性因素和認知偏差。
    随後,再具體的講解中提出了青年問題的三種類型,分别是普世性(普遍性),本土性(特色)和認知偏差(制造)。并針對這三個類型舉了具體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例如本土性包括高考和教育公平,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計劃生育帶來的問題等等。在這之後,方奕老師着重講解了認知偏差的危機,原因有二,第一,提出或指出問題的往往是專家,是掌握話語權的人;第二,它的提出往往出自人們的善意,有華麗的僞裝,很多時候是隐形的,人們很難分辨,甚至有時候提出者本人也未必考慮後果。針對這一危機,方奕老師提出三個具體問題并進行了深入解釋。第一個是網絡危機,方奕老師從表現形式,社會網絡危機出現的原因和各國網絡危機的具體數據三個方面進行具體闡釋。第二個問題是蟻族問題,蟻族究竟是一個社會問題,還是僅僅為一種社會現象?通過對比日本,中國,德國,美國和台灣首次購房的平均年齡,發現中國首套房貸者的平均年齡最年輕,遠低于其他國家。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年輕人的生存壓力過高,生活水平不高,對其健康的身心發展造成一定影響。這種現象的産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國人的生活觀念,國家發展情況和人口壓力都促成了這種現象的産生。最後一個,是大學生就業,随着近幾年全國高校畢業人數的逐年增加,當代大學生就業壓力也就逐年加大。面對這個現象,很多大學生自主創業,方奕老師談到,并不是不鼓勵創業,而是需要謹慎創業。他還談到,創業和創新不同,中國缺少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技工和工程師,因此,提高青少年的創新能力,有助于其順利就業。我們要從追求中國制造轉向追求中國創造。
22.jpg
    最後,方奕老師向大家提出一種新思維,即批判性思維,提倡大家不應總是服從和照搬,而是審慎地運用推理去斷定一個斷言是否為真。因此,教育青少年,應該側重于鼓勵其進行自主創新思考,自主得出結論。
    講座結尾,方奕老師在知行合一的方法論中結束了本次講座。互動環節中場下同學積極向方奕老師提出問題,方老師耐心為其進行了解答。此次講座在融洽的氣氛中結束,帶給同學們無限的回味。

 

Baidu
sogou
Baidu
sogou
Baidu
sogou